联系人:庄先生
手机:13799899823
电话:0595-85160885
传真:0595-85160886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dnzch.com


假冒商品让中国“很受伤” 幕后黑手非中国本身
 2007-11-2 21:48:23 by 东南针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生产假冒商品然后出口的事件也逐渐涌现,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声誉和市场秩序。在欧盟新公布的“世界造假地图”中,中国更被列为盗版造假活动最猖獗的国家之一。

  在此严峻形势下,如何遏制进出口贸易中的侵权现象,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的高度重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仿冒产品的幕后黑手却并非中国本身,而是一个由利益驱动的“国际产业链”。

  假冒商品让中国“很受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制造”已成为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9690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仅次于德、美,位居世界第三。作为欧盟、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生活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近年来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出口却令“中国制造”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压力。

  2005年9月,浙江一家生产企业在出口菲律宾10.2万只、货值6936美元的灯泡时,被查获假冒使用UL、CE、CSA、TUV、GS等国际认证标志;2007年4月,深圳某公司将一辆原价10多万元的国产普通越野车,“乔装打扮”后仿冒近百万元的宝马车,在计划出口到马来西亚的过程中被黄埔海关查获;2007年7月,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工商局接到举报,有一批假冒伪劣机械要通过二连口岸出口到蒙古国;前不久,德国汉堡港海关还查获了一起“世界上最大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海关没收了117集装箱所谓的“名牌产品”,价值3.9亿欧元,而这些假冒商品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在我国的滇缅边境,一些不法商人用收购来的旧电视机翻新后贴上假冒名牌和标志,通过旅游购物和边民互市渠道使这些假冒电视机流入周边国家市场低价销售。

  虽然以上列举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假冒伪劣商品出口的趋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非洲一直是我国电池出口的重要地区,几十年来我国的几大知名电池品牌在非洲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但近年来,仿冒电池大量进入非洲市场,价格非常低,质量也极差,令相关企业的声誉大受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非洲国家甚至已通报部分中国品牌不允许在其国家销售。

  毫无疑问,假冒伪劣商品的跨国境流动,不但使许多本土企业历经艰苦所创立的品牌毁于一旦,而且还给整个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十分严重。

  不久前,欧洲消费者中心发出警告,要求欧洲人尽量不买来自中国的假冒廉价商品。该中心声称,去年欧洲市场监督局记录的假冒廉价商品中有一半的原产地都是中国,而且40%的假冒产品面向儿童。在这份消费者警告中,列出的30种不合格产品有18种来自中国,涉及儿童玩具、工具、照明设备、化妆品、家用电器等。据了解,目前被欧洲海关查获的假冒中国产品包括药品、化妆品、软件、机械设备、服装和鞋等,几乎涵盖各个领域。而据美国媒体和美国海关最近公布,美国海关和美国本土执法机构公布的查扣的仿冒品中大约有60%之多来源于中国。继欧洲对中国假冒产品提出严厉批评后,美国也要求中国应该加强产品监管、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出口。

  跨国运作的“产业链”

  面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严厉指责,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吕文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并不是仿冒产品的幕后黑手。正是因为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假冒商品的庞大市场需求,才有中国的供给。假冒商品的制造中心按照价格成本最低在世界范围有规律地流动,即使中国不提供,也会有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去提供。以前是韩国、中国台湾、墨西哥,现在轮到中国大陆,以后可能轮到东南亚、非洲。

  换言之,假冒伪劣产品的出口,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张由利益所连接的“国际产业地图”。贩卖假冒商品的利润很高,风险又比传统的走私贩毒活动小,这成为国际制假集团的原始推动力。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有庞大的开发加工能力,自然成了国际制假集团的首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在中国寻找贴牌生产的厂商,而中国各种商品交易会也成了一部分“图谋不轨”的外商寻找生产商的舞台,国内厂商只负责生产,产品由外商负责在境外销售,这种价格低廉的假冒品在海外有着巨大的市场,不法外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巨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以“境内外勾结,境外订单,境内生产”为特点的新型犯罪模式由此产生。境外不法商家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向内地生产商落订单,明确要求订造哪类名牌的冒牌货,再以“一般货物”报关出境或走私到境外出售牟取暴利。

  这些跨国制假组织主要藏匿于“定牌加工”(OEM)和外商在大陆设置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大多数国内企业在接受定单的时候由于知识产权观念的淡漠甚至无知,不会严格把关,以至于仿冒了别人的牌子。据了解,在这些组织生产的国内企业中,有2/3的企业主不知情,无此方面的法律意识,不知道自己事实上已沦为跨国制假的帮凶,而一小部分私营企业主则是明知道这是假冒了别人的品牌,但为了揽生意,在利益的驱动下也不管合法与否,完全按照外商委托生产,生产完之后卖给外商谋取利益。

  目前,制假集团在中国已一改过去生产线规模化集中化生产,往往“化整为零”,特别是在生产环节更隐蔽地“恢复”到小作坊式生产,通过雇用一条村庄或一小片人群进行家庭式生产包装,再集中收购,即类似“公司+农户”的模式。比如强生公司的婴儿爽身粉,有的假冒商品标的是马来西亚制造的,有的标明是印尼制造的,还有的标的是印度制造的,但据查全部都是在华东某村制造,是一些外国商人收集了强生整个系列的样品到中国来加工,而且交代加工厂绝不能在中国出售,必须出口。

  以往制假集团经常要招揽人员进行隐蔽推销,或安插内线联系做熟人生意,但如今制假集团已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始生意往来。制假集团瞄准市场热销品牌生产后,利用互联网向境内外客户兜销。他们或到正规电子商务网站上租赁一个网页,或直接以虚假身份建立网站或网页,明目张胆地开展网上买卖。

  事实上,国内厂商只是赚取一点点加工费,巨额利润却被下订单的外商所占有,仿冒产品出口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这些下订单的外商。而这个沉重的黑锅却要中国来背,中国成了仿冒品制造的大本营。比如深圳市警方侦办的一起假表案中,两家制假表的工厂系香港某公司在大陆设置的“三来一补”企业,几乎都能生产当时国际上所有的名牌手表,光模具就缴获了1265套,劳力士所有的款式都有,而且做工非常精细。这些表的去向主要通过海关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全球各地。但是整个指挥运作几乎都在香港,体现的一个规律就是“三头在外”,即结算在外、订单在外、销售在外,大陆只不过是一个生产组装基地,幕后的操作人几乎都是境外的制假集团。

  中国如何说“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进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假冒商品跨国境流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许多海外市场大量充斥着来自中国的仿冒商品,中国备受责难;另一方面,国内质量好、品牌佳的本土商品却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排挤难以在海外立足。面对这种“内外夹击”的状况,中国该如何说“不”呢?

  首先,中国要积极面对,改变不良心态。面对发达国家的频频施压,回避没有出路,中国要勇于面对现实,在解决外在压力的同时,更加关注国内出口企业;有关部门应该切实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事实、用证据反击不实之词,积极改善国际形象,力争把危害控制到最小;建立政府部门之间配合调查、共同澄清等方面的应急磋商机制,探讨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第二,推动以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立法以及提高执法水平等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受到刑事追诉主要是国内的生产商,作为涉嫌被刑法界定为主犯的幕后黑手基本未受追诉,解决途径必须是积极开展国际警务合作,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幕后黑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各国检验检疫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检验检疫系统,加强对出口商品的监管,将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品名、品牌、厂址等列入国际监管的内容。

  第三,加快建立“制假黑名单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该系统,旨在加强对制假企业、制假人员违法行为进行档案记录管理,并上网公布有严重恶劣制假行为的企业的名称、企业代码、法人代表姓名及其身份证号码等,通过网络曝光,使制假者无可逃遁,并最终建立起执法打假“黑名单”制度。

  第四,动员各个系统共同配合积极打击仿冒品出口,如海关部门需统计被置扣的仿冒品出口目的地、收货人及相关资料,公安部门需要在打击仿冒品出口犯罪案件中对所有境外订单进行统计,汇总资料等等。只有积极配合,共同打击,才能扼住仿冒品的源头。

  第五,强化行业自律,大力提高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由于生产仿冒品基本上都是同行业企业,因此行业协会可在政府支持下,组织牵头制订行业自律公约,使整个行业在一种自律的状态下良性运转。一旦发现某个企业生产仿冒产品就在行业内对其进行通报、围剿、封杀。同时,由于大多数厂商对于生产仿冒品是不知情的,真正的幕后黑手是那些下订单的外商,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国内企业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培训、宣传和教育。

『  关闭窗口  』
版权所有 (C) 东南针车行.All Reserved 闽ICP备06006738号 后台管理 邮局登录